中醫 胃脹氣 胃食道逆流 | 中醫腸胃
胃脹氣的中醫調理
1. 困擾
經常感到胃部脹滿、嗳氣或消化不良,甚至伴隨腹部不適,這些症狀影響飲食和生活品質。
2. 症狀
胃部脹滿感
嗳氣、打嗝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有時伴隨腹痛、腹鳴
3. 西醫原因
西醫認為胃脹氣可能與飲食不當、消化不良、胃酸倒流或腸胃蠕動不良有關。
4. 中醫病因
中醫認為胃脹氣多因脾胃失和、氣滯不暢或飲食積滯所致。主要病因包括:
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導致脾胃功能失調,無法正常運化水穀精微。
氣滯:情志不舒、壓力過大,導致氣機不暢,肝氣鬱結,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導致脹氣。
飲食積滯:飲食不當,過食油膩或辛辣食物,造成胃內食物積滯不化,導致脹氣。
5. 中醫調理方案
中醫調理以理氣和胃、健脾消滯為主,並配合穴位按摩與飲食調理來改善胃脹氣的症狀。
按壓穴道:
中脘穴:位於肚臍上方四指寬處,有助於調理脾胃,疏通氣機,減輕胃脹氣感。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四指處,有助於健脾和胃、促進消化,緩解脹氣和消化不良。
內關穴:位於手腕內側,距手掌兩橫指,有助於舒緩脹氣、止嗳氣,調理脾胃功能。
飲食調理:
陳皮薑茶:陳皮能理氣健脾,生薑能溫胃散寒,對於脹氣、消化不良有顯著效果。
山楂麥芽茶:山楂消食化積,麥芽能健脾助消化,適合因飲食積滯引起的胃脹氣。
茯苓粥:茯苓健脾滲濕,能有效幫助脾胃功能恢復,減少脹氣。
日常保養:
避免暴飲暴食,少吃油膩、辛辣食物。
保持情緒平穩,避免壓力過大。
進食後適當運動,幫助消化,避免久坐。
透過穴位按摩、飲食調理與日常保養,可以有效改善胃脹氣的症狀,恢復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和舒適感。
早起腹瀉與肚子痛的中醫調理
1. 困擾
每天早晨醒來後常常出現腹瀉及肚子痛的症狀,讓人感到虛弱和不適,影響日常生活。
2. 症狀
早起腹瀉,排便稀薄
腹部疼痛,排便後疼痛感減輕
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
3. 西醫原因
西醫認為早起腹瀉可能與腸易激綜合症(IBS)、腸胃感染、消化不良或飲食失調有關。
4. 中醫病因
中醫認為早起腹瀉多由脾腎陽虛或肝氣鬱結引起。主要病因有:
脾腎陽虛:脾胃虛弱無力運化水穀,腎陽不足,不能溫養腸胃,導致早晨陽氣不足時容易腹瀉。
肝氣鬱結:情志不暢,肝氣鬱結,影響脾胃運化,導致氣機不暢,清晨排便異常。
寒濕內盛:體內受寒,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腸道受寒後易出現腹瀉、腹痛。
5. 中醫調理方案
中醫調理早起腹瀉主要以溫補脾腎、理氣和中為主,並配合穴位按摩與飲食調理來緩解症狀。
按壓穴道:
神闕穴:位於肚臍正中,對於脾腎虛寒引起的早起腹瀉有溫中健脾的效果。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四指處,有助於健脾胃、促進消化、改善腹痛和腹瀉。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三指處,具有溫補腎陽、強壯脾胃的作用,適合脾腎陽虛導致的腹瀉。
飲食調理:
薑湯紅棗飲:生薑溫中散寒,紅棗補氣健脾,有助於溫暖脾胃、減少寒性腹瀉。
山藥粥:山藥能健脾補腎,調理腸胃,改善因脾腎虛弱導致的腹瀉。
陳皮粥:陳皮理氣健脾、調中和胃,適合氣滯型腹瀉者。
日常保養:
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避免受寒。
避免生冷食物,飲食以清淡溫和為主。
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緊張或焦慮,影響肝氣運行。
透過中醫的穴位按摩、飲食調理和日常保養,可以有效緩解早起腹瀉及肚子痛的症狀,恢復腸胃功能並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