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

丁基酞胺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治療中的潛力:網絡藥理學與分子對接的視角

丁基酞胺(NBP)是一種經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於治療缺血性中風(IS)的藥物。近期研究顯示,其有潛力被重新用於其他中樞神經系統(CNS)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AD)、癲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及抑鬱症。本文探討了使用網絡藥理學和分子對接策略來研究NBP在CNS疾病治療中的機制,以突顯其潛在的治療效果。

了解丁基酞胺(NBP)

丁基酞胺以其神經保護特性著稱,包括改善認知障礙的能力,並且已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資格認證,用於ALS治療。NBP的多靶點作用使其成為CNS疾病重新用途的理想候選藥物,這些疾病通常具有相似的潛在病理生理途徑,如缺血性中風、AD和癲癇。然而,NBP在治療CNS疾病中的完整機制尚未完全探索。

研究方法:網絡藥理學與分子對接

該研究採用了網絡藥理學和分子對接策略來調查NBP的治療效果。通過使用如DisGeNET、Malacards和OMIM等數據庫,研究人員確定了與缺血性中風相關的CNS疾病,包括AD、癲癇、重度抑鬱症(MDD)、ALS和癡呆症。總共識別並分析了175個潛在的NBP靶基因。

結果顯示,其中36個NBP靶基因與與缺血性中風相關的CNS疾病有關,顯示出對AD、癲癇和ALS等病症的潛在調控作用。分子對接結果表明,NBP與關鍵靶蛋白(包括GRIN1、PTGIS、PTGES、ADRA1A、CDK5和SULT1E1)具有較強的結合親和力。這些蛋白在神經保護、神經傳導、炎症以及其他涉及CNS疾病的關鍵途徑中發揮重要作用。

主要發現

網絡藥理學分析的結果表明,NBP可以針對缺血性中風、AD、癲癇和ALS之間的重疊途徑,增強其作為這些CNS疾病重新用途治療的前景。

結論與未來展望

本研究顯示,丁基酞胺作為潛在治療CNS疾病的藥物具有廣闊前景,不僅限於目前的缺血性中風適應症。使用網絡藥理學和分子對接來探索CNS疾病的共享途徑並為現有藥物尋找新用途,可以加速藥物開發過程,提供更快速和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來解決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中的未滿足需求。

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包括臨床試驗,是必要的,以確認丁基酞胺在AD、癲癇、ALS和抑鬱症等疾病中的療效。NBP的多靶點作用和與關鍵蛋白的強結合親和力,使其成為治療複雜CNS疾病的可行候選藥物,為那些治療選擇有限的患者帶來希望。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21 May 4;2021:6694698. doi: 10.1155/2021/6694698 (research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