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皮膚癢 皮膚刺 背部痘痘 脂漏性皮膚炎 | 中醫皮膚
皮膚刺癢的中醫調理
1. 困擾
皮膚時常感到刺癢,特別是在天氣乾燥或換季時,甚至抓癢後皮膚紅腫,影響日常生活和睡眠品質。
2. 症狀
皮膚乾燥刺癢,尤其是夜間癢感加重
抓癢後可能出現紅腫或皮膚損傷
有時伴隨皮膚脫屑或粗糙
3. 西醫原因
西醫認為皮膚刺癢常與乾燥、過敏、濕疹或其他皮膚病相關,可能由環境變化、皮膚屏障受損或免疫系統過敏反應引起。
4. 中醫病因
中醫認為皮膚刺癢多與風邪外侵、血虛生風、肝血不足或濕熱內蘊有關。
風邪外侵:風邪侵犯皮膚,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皮膚失養,出現瘙癢。
血虛生風:氣血不足,無法滋養肌膚,導致皮膚乾燥,生風而癢。
肝血不足:肝血虧虛,無法養血潤膚,導致皮膚乾燥、刺癢。
濕熱內蘊:濕熱內生,侵擾肌膚,導致瘙癢、紅腫等症狀。
5. 中醫調理方案
中醫調理皮膚刺癢的原則是祛風止癢、養血潤膚、清熱祛濕,並配合穴位按摩和飲食調理來緩解瘙癢症狀。
按壓穴道:
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能補血、活血,改善因血虛引起的皮膚乾燥刺癢。
曲池穴:位於手肘外側,具有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的效果,適合皮膚刺癢者。
風池穴:位於後頸部髮際處,能祛風止癢,緩解因風邪外侵引起的皮膚瘙癢。
足三里穴:健脾益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皮膚瘙癢。
飲食調理:
綠豆湯:綠豆清熱解毒,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適合因濕熱內蘊導致的皮膚癢。
桑葚湯:桑葚補血潤燥,能滋養肌膚,改善肝血不足引起的瘙癢。
日常保養:
保持皮膚滋潤,多使用潤膚乳液,尤其在乾燥季節。
穿著寬鬆透氣的衣物,避免刺激性物質接觸皮膚。
避免辛辣食物,減少體內濕熱的積累,並多喝水以保持皮膚濕潤。
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過度焦慮,因為情緒也會影響肝氣運行,進而引起皮膚問題。
透過中醫的穴位按摩、飲食調理與日常保養,可以有效緩解皮膚刺癢的症狀,調理氣血,促進皮膚健康。
背部長痘痘的中醫調理及2個預防方式
1. 困擾
背部長痘痘,特別是在天氣炎熱、壓力大或熬夜後加劇,皮膚出現紅腫發炎,讓人感到不適,甚至影響日常生活。
2. 症狀
背部出現紅腫、丘疹或膿包
痘痘集中在背部皮脂分泌較多的區域
伴隨皮膚發炎、痘痘疼痛,嚴重時有膿液滲出
3. 西醫原因
西醫認為背部長痘是因為皮脂腺分泌過多、毛孔阻塞、細菌感染,與飲食、壓力、熬夜和荷爾蒙波動有關。
4. 中醫病因
中醫認為背部長痘與肺胃熱盛、濕熱內蘊和晚睡上火有密切關係。
肺胃熱盛:飲食不當,過多食用油膩、辛辣食物,使肺胃積熱,熱毒外發於皮膚,導致痘痘。
濕熱內蘊:體內濕熱過重,濕熱毒素難以排出,毛孔堵塞,形成背部痘痘。
晚睡上火:熬夜傷陰,導致內熱上火,影響身體代謝和皮膚的正常排毒功能,容易引發痘痘。
5. 中醫調理方案
中醫治療背部痘痘的原則是清熱解毒、祛濕排毒、養陰降火,並配合穴位按摩和飲食調理。
按壓穴道:
肺俞穴:位於背部靠近肩胛骨處,有助於清肺熱、排毒止痘,改善背部皮膚狀況。
合谷穴:位於手背虎口處,能疏散風熱、調理氣血,有助於清熱解毒。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四指處,健脾和胃,改善濕熱,促進排毒,減少背部痘痘。
飲食調理:
綠豆湯:綠豆清熱解毒,有助於排出體內的熱毒,適合痘痘頻發者。
薏仁湯:薏仁具有利濕排毒作用,能幫助去除體內濕氣,減少背部濕熱痘痘。
冬瓜湯:冬瓜利水祛濕、清熱解毒,幫助排除體內濕熱,改善皮膚問題。
6. 重要的預防方式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確保作息規律,養陰降火,有助於減少內熱引發的痘痘。晚睡容易引發上火,加重內熱,導致皮膚問題加重。
飲食清淡:少吃油膩、辛辣食物,避免加重肺胃熱盛。多攝取清熱解毒的食材,如綠豆、冬瓜等,以減少體內濕熱。
透過中醫的穴位按摩、飲食調理與日常保養,可以有效改善背部痘痘,並減少痘痘復發的機會,恢復皮膚健康。
頭皮出油掉髮的中醫調理
1. 困擾
頭皮容易出油,頭髮變得稀疏脆弱,甚至明顯掉髮,讓人感到困擾,影響自信心。
2. 症狀
頭皮油脂分泌過多,頭髮容易出油
掉髮增多,尤其是洗頭或梳頭時更明顯
頭髮變得稀疏、乾枯、脆弱,無光澤
3. 西醫原因
西醫認為頭皮出油和掉髮可能與荷爾蒙失調、皮脂腺過度活躍、壓力過大或遺傳因素有關。
4. 中醫病因
中醫認為頭皮出油、掉髮的原因多與肝腎不足、脾胃濕熱、血虛風燥有關。
肝腎不足:中醫認為“肝主血,腎主髮”,肝血不足或腎精虧損無法滋養頭髮,導致掉髮。
脾胃濕熱:飲食不節、油膩辛辣,導致脾胃濕熱過盛,影響氣血循環,頭皮出油加重,頭髮易脫落。
血虛風燥:氣血不足,皮膚和毛髮得不到足夠滋養,頭皮乾燥、出油,並伴隨掉髮。
5. 中醫調理方案
中醫調理頭皮出油、掉髮的重點是滋補肝腎、健脾祛濕、養血潤燥,並配合穴位按摩和飲食調理,幫助改善頭皮健康。
按壓穴道:
太溪穴:位於腳內踝與腳跟之間,能補腎固本,改善腎虛引起的掉髮。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能升陽補氣,促進頭部氣血循環,減少掉髮。
風池穴:位於後頸部髮際兩側,能疏風散熱,改善頭皮油膩、掉髮等問題。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四指處,健脾和胃,促進氣血運行,減少脾胃濕熱引起的頭皮油脂過多。
飲食調理:
黑芝麻糊:黑芝麻補肝腎、養血,對於肝腎不足、掉髮有很好的調理效果。
薏仁湯:薏仁有健脾祛濕的功效,能減少濕熱內蘊,改善頭皮油膩問題。
綠豆湯:綠豆清熱解毒,幫助清理體內濕熱,改善因濕熱導致的頭皮出油。
日常保養:
保持清潔:勤洗頭髮,但避免過度使用清潔力過強的洗髮產品,以免刺激頭皮油脂分泌。
飲食清淡:少吃油膩、辛辣食物,避免刺激脾胃濕熱。
保持情緒穩定:過度壓力會影響肝氣疏泄,從而加重掉髮問題。
透過中醫的穴位按摩、飲食調理和日常保養,可以有效改善頭皮出油及掉髮的情況,促進頭髮健康生長。
囊腫型痘痘(悶痘)的中醫調理
1. 困擾
囊腫型痘痘(俗稱悶痘)是深層皮膚炎症,表現為大範圍紅腫、疼痛的結節,痘痘形成時間長且不易自行消退,嚴重時容易化膿或留下疤痕。
2. 症狀
皮膚深層出現紅腫、疼痛的結節或囊腫
痘痘較大且無法擠出,可能伴隨化膿
癒合後易留下痘疤或色素沉著
3. 西醫原因
西醫認為囊腫型痘痘(悶痘)通常由皮脂腺堵塞、細菌感染或內分泌失調所致,與皮膚油脂分泌過多、毛孔堵塞及細菌感染密切相關。
4. 中醫病因
中醫認為囊腫型痘痘多與濕熱蘊積、痰濕阻滯、血熱毒盛或肝火上炎有關。
濕熱蘊積:體內濕熱之氣無法排出,積聚於皮膚,引發炎症和囊腫。
痰濕阻滯:痰濕內生,痰濁阻滯經絡和毛孔,導致毛囊炎症,形成深層痘痘。
血熱毒盛:飲食不節或情緒波動導致內熱過盛,毒素隨血液運行到皮膚表面,形成囊腫型痘痘。
肝火上炎:情志不暢、壓力過大引起肝火旺盛,火熱上攻肌膚,導致痘痘加重。
5. 中醫調理方案
中醫調理囊腫型痘痘(悶痘)以清熱解毒、化濕散結、涼血活血為主,並結合穴位按摩和飲食調理來減輕症狀。
按壓穴道:
合谷穴:位於手背虎口處,能疏風清熱、調理氣血,減少炎症反應,幫助痘痘消退。
曲池穴:位於手肘外側,有清熱解毒、消腫化結的作用,幫助減少皮膚紅腫。
飲食調理:
金銀花茶:金銀花清熱解毒,有助於排出體內熱毒,減少囊腫型痘痘的炎症反應。
日常保健:
保持皮膚清潔:每天適當清潔皮膚,特別是出汗或皮膚油膩時,防止毛孔堵塞。
避免擠壓痘痘:擠壓囊腫型痘痘會加重炎症和感染,應避免用手觸摸或擠壓,以免加重病情。
減少辛辣、油膩食物:避免攝取過多刺激性食物,減少體內濕熱,有助於預防痘痘的加重。
保持情緒穩定:壓力過大或情緒波動會影響內分泌,應保持放鬆、調整情緒,有助於減輕肝火上炎。
透過中醫的穴位按摩、飲食調理與日常保健,可以有效減輕囊腫型痘痘的症狀,減少炎症反應,促進皮膚修復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