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osis 和 心臟病

壓力、高血糖與胰島素抵抗如何影響急性心肌梗塞的預後

急性心肌梗塞(AMI)期間,急性胰島素抵抗(IR)和高血糖的出現頻率很高,這些代謝異常顯著影響了患者的即時和長期預後,無論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中性粒細胞增多和中性粒細胞活性的增加是這些情況中常見的現象,並且與較差的預後相關。我們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儘管早已知中性粒細胞和壓力誘發的高血糖會加劇炎症並阻礙恢復,但這些因素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及其對心肌梗塞預後的綜合影響仍然未被充分了解。本研究旨在調查壓力高血糖和IR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事件初期的影響,並闡明這些代謝紊亂與炎症標誌物之間的關係,特別是中性粒細胞。

研究方法

我們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的Elias急診醫院對219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進行了一項縱向前瞻性研究,研究期間為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患者在心肌梗塞後24小時內被納入研究,如果患者患有急性感染或慢性炎症性疾病則被排除在外。血液樣本被收集來研究包括中性粒細胞胞外捕網(NETs)、S100A8/A9、白介素(IL)-1β、IL-18和IL-6在內的炎症生物標誌物。我們根據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病史(ADA 2019標準)定義了糖尿病和前期糖尿病狀態。為了評估血糖參數,我們採用了血糖比率(GR)和胰島素抵抗的穩態模型評估指數(HOMA-IR),這使我們能夠精確評估壓力高血糖、急性胰島素抵抗及其預後影響。患者根據GR計算的結果分為低於平均血糖、正常血糖和壓力高血糖組。

研究結果

在壓力高血糖組的患者中,大多數預後不佳。該組患者顯示出顯著升高的中性粒細胞數量和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NLR)。GR與炎症標誌物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包括中性粒細胞數量(Pearson相關係數R = 0.181,P = 0.008)和NLR(Pearson相關係數R = 0.318,P < 0.001),但與其他評估的炎症標誌物之間未顯示出顯著相關性。

結論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不良預後可能與壓力高血糖有關,這可以通過GR來衡量。通過GR和HOMA-IR量化的急性胰島素抵抗與心肌梗塞發作後24小時內的中性粒細胞數量和NLR有很強的相關性。然而,與其他炎症標誌物(如IL-1β、IL-18和IL-6)之間未觀察到顯著相關性,這突顯了在此情境下IR與中性粒細胞活性之間的特定相互作用。

關鍵詞:急性胰島素抵抗、急性心肌梗塞、炎症標誌物、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壓力高血糖

引用文獻

這篇文章強調了壓力高血糖和胰島素抵抗對急性心肌梗塞預後的重要影響,並展示了中性粒細胞在這一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NLR)及其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ACS)中的應用

炎症在動脈粥樣硬化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而動脈粥樣硬化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ACS)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塞(AMI)和不穩定型心絞痛(UA)。本研究旨在調查並分析白細胞計數、外周血中的差異性血細胞計數以及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NLR)在不同類型的ACS患者中的表現。

研究方法

這項橫斷面研究納入了100名ACS患者(50名男性和50名女性),年齡範圍在41到91歲之間,這些患者被分為兩組:AMI組(n=50)和UA組(n=50)。患者均住院於薩拉熱窩大學臨床中心的心臟病診所。從患者的病史中獲取以下數據: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計數、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計數,以及高敏感性肌鈣蛋白I(hsTnI)、肌酸激酶MB(CK-MB)和C反應蛋白(CRP)的水平。結果使用SPSS軟件包19.0版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

AMI組的平均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顯著高於UA組(p = 0.001,p < 0.0005,p = 0.03)。AMI患者的嗜酸性粒細胞計數顯著降低(p = 0.022)。NLR在AMI組中顯著高於UA組(p = 0.001)。在AMI患者中,hsTnI和CK-MB的值顯著高於UA患者。NLR與hsTnI、CK-MB、CRP、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顯著正相關,與淋巴細胞計數顯著負相關。

結論

AMI患者的NLR平均值顯著高於UA患者,表明這一炎症標誌物在區分ACS的臨床類型中具有重要意義。NLR與心肌壞死標誌物之間的正相關性,以及與CRP之間的相關性,表明NLR在評估心肌損傷範圍和炎症強度方面的重要性。

關鍵詞: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炎症、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NLR)

引用文獻

這篇文章探討了NLR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中的應用,並展示了其在評估心肌壞死和炎症強度方面的潛在價值。



中性粒細胞的高炎症狀態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ACS)住院併發症之間的關聯及其對糖尿病患者的重要預後價值

儘管中性粒細胞在炎症和組織修復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對於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ACS)患者的炎症狀態與不良預後之間的關聯性仍知之甚少。因此,我們研究了中性粒細胞炎症標誌物與ACS患者(包括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預後之間的潛在關聯,並探討中性粒細胞是否在經歷住院不良結局的患者中表現出獨特的炎症表型。

本研究納入了229名ACS患者,其中包括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不良結局被定義為死亡、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低於40%、Killip 3/4級、心室性心律失常或機械性併發症。通過單變量和多變量分析來確定與住院結局相關的臨床和輔助檢查因素。從新鮮血液中分離的中性粒細胞使用qPCR、西方印跡法、酶促測定和免疫螢光技術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心肌梗塞(MI)後的不良結局與中性粒細胞的數量、活性及炎症狀態增加相關,包括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纖維蛋白原、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顯著增加。在病情惡化的患者中,中性粒細胞的活性對糖尿病患者的預後具有重要意義。不良預後患者的中性粒細胞顯示出促炎表型,包括CCL3、IL-1β、白介素-18(IL-18)、S100A9、細胞內黏附分子-1(ICAM-1)、基質金屬蛋白酶(MMP-9)、以及與活性氧(ROS)生成相關的p22phox和Nox2的表達增加,並且具有更強的形成中性粒細胞胞外捕網(NETs)的能力。

炎症與急性ACS患者的不良短期預後相關,而炎症性生物標誌物在預測糖尿病患者短期結局方面表現出更高的特異性。此外,不良結局患者的中性粒細胞顯示出不同的炎症模式,這表明該亞群中先天免疫反應的變化可能對疾病進展產生不利影響。

引用文獻

這篇文章強調了中性粒細胞的高炎症狀態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患者住院併發症之間的密切關聯,並展示了其對糖尿病患者預後評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