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腦屏障在癲癇中的角色:隱藏的關聯與潛在治療靶點
本文探討血腦屏障(BBB)在癲癇病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並探討相關生物標記和神經炎症機制,以期為未來癲癇治療策略提供新思路。
血腦屏障在癲癇中的關鍵角色
根據最新研究《Unveiling the hidden connection: the blood-brain barrier’s role in epilepsy》(詳見文獻),血腦屏障(BBB)不僅在保護神經系統上至關重要,還與癲癇的發作和進展密切相關。BBB的結構和功能一旦受到損害,可能會促進癲癇的發病並影響藥物耐受性。
血腦屏障的結構與功能
血腦屏障由內皮細胞、周細胞及星形膠質細胞等多種細胞組成,主要功能是阻隔特定物質進入腦組織並調控大腦微環境的穩定。特別是緊密連接(TJs)在內皮細胞之間形成物理屏障,並由黏著連接(AJs)維持其通透性。BBB的獨特結構確保大多數藥物無法穿透,但也限制了抗癲癇藥物的有效性。
BBB在癲癇發展中的破壞與影響
癲癇發作可導致BBB的通透性增加,讓血液中的物質進入腦組織。例如,研究發現血清蛋白如白蛋白滲入星形膠質細胞後,會導致神經元過度興奮,增強癲癇發作。臨床觀察中,癲癇患者的腦部組織顯示出BBB異常,支持了微血管功能障礙與癲癇之間的聯繫。
神經炎症在BBB損傷中的作用
神經炎症與BBB的功能障礙密不可分。炎症因子如白細胞介素-6(IL-6)會增加BBB通透性,促進炎症細胞的遷移。特別是癲癇發作後,星形膠質細胞和微膠細胞的活化會釋放促炎性細胞因子,進一步加劇BBB的破壞,從而增加癲癇的發作頻率。
癲癇治療中的BBB挑戰
BBB的功能障礙使部分抗癲癇藥物難以進入大腦,降低治療效果。研究發現,P糖蛋白(Pgp)在BBB中充當藥物排出載體,其過度表達會將藥物泵回血液中,使大腦中的藥物濃度不足。針對該問題,COX-2抑制劑等藥物已被用於減少Pgp的表達,提高藥物在大腦的滲透性。
癲癇相關生物標記的潛在應用
癲癇相關的生物標記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高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等在BBB的功能維護中起到重要作用。VEGF促進血管新生並增強BBB的通透性。高表達的HMGB1則與癲癇後神經炎症有關,且在藥物難治性癲癇患者中顯著增高,顯示出潛在的預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