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Brain infiltration of leukocytes contributes to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emporal lobe epilepsy》研究分析白血球在顳葉癲癇中的作用,揭示先天和後天免疫系統對癲癇的調控影響,可能為未來治療提供新方向。
顳葉癲癇(TLE)的病理生理學可能受白血球浸潤影響。根據Michela Zattoni等人的研究(詳見文獻),顳葉癲癇的發作和免疫系統的活化密切相關,白血球的浸潤與癲癇的炎症反應及神經退行性變有關,為探討免疫系統在癲癇中的調節提供了新視角。
臨床及實驗結果表明,炎症在癲癇的發病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使用標記CD45和CD3的免疫組織化學方法觀察到,在顳葉癲癇患者的硬化組織以及誘發的癲癇小鼠模型中,出現顯著的白血球浸潤現象,並伴隨微膠細胞活化,顯示出白血球活化對腦部組織的潛在影響。
在小鼠實驗中,研究使用了多種免疫細胞標記(如微膠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等)來評估先天及後天免疫對炎症和神經退行性變的貢獻。當缺乏特定淋巴細胞的小鼠(如RAG1敲除小鼠)暴露於海馬回酸(kainate)後,炎症性T細胞和巨噬細胞對顳葉癲癇的神經元保護作用受到影響,並增加了自發性癲癇的風險。
研究發現,缺乏T、B細胞的小鼠中神經退行性變嚴重,這顯示後天免疫系統可能具有抑制癲癇發作的效果。特別是中性粒細胞的延遲入侵引發了神經細胞過早的癲癇樣活動,顯示炎症調控可能在腦神經網絡的興奮性中扮演重要角色,進而影響顳葉癲癇的病程發展。
本研究指出,白血球與腦部免疫反應的協同作用可能對癲癇有一定保護效果。研究提供的數據顯示,調控免疫系統以減少腦內炎症,可能有助於降低顳葉癲癇的發病率。未來的治療方向可以考慮針對腦內免疫細胞的活性進行調節,以減輕癲癇的神經退行性損傷並抑制病理性發作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