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癲癇與離人感及非現實感的神經機制相關
最新研究揭示癲癇患者常經歷的離人感與非現實感現象,與特定大腦區域的活性異常有關,進一步區分兩者腦區與神經功能的差異。
研究背景:癲癇患者中的人格解離與現實解離現象
在臨床上,「人格解離」指的是一種與自身身體脫離的感覺,而「現實解離」則是感到周遭環境變得不真實的經歷。通常,這些解離症狀與抑鬱或焦慮的精神病患者有關。然而,少數案例顯示,癲癇患者在發作期間亦可能出現類似的人格解離和現實解離症狀。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癲癇患者的腦部機制,釐清解離現象在癲癇中的特定神經基質。
研究中,我們使用多模態分析方法,聚焦分析一組患有局部性癲癇並在發作期間出現人格解離或現實解離症狀的患者,並將其與經驗性現象(如似曾相識感或幻覺)的癲癇患者進行比較。這一分析綜合了臨床與神經心理學資料、癲癇灶區的影像數據等,並使用MRI及PET、SPECT等功能成像技術,建立神經機制與患者症狀之間的關聯。
研究發現,患有人格解離的患者大多數與額葉癲癇相關,尤其是後背運動皮層受損。而現實解離患者則多數患有顳葉癲癇。這表明,額葉癲癇患者在人格解離現象中的神經病理特徵不同於顳葉癲癇的現實解離。人格解離患者常表現出額葉功能缺損,而現實解離則與顳葉癲癇患者的經驗現象無顯著差異。
在神經心理學測試中,表現出人格解離的患者,其額葉功能(如執行功能、語言流暢度)在發作後顯著下降。與此相比,現實解離及控制組並未顯示出顯著的額葉功能缺損,顯示人格解離可能與額葉功能異常更密切相關。這一結果進一步支持了人格解離與額葉癲癇的聯繫。
根據影像重疊分析,研究發現人格解離患者的癲癇灶區主要集中在右側中背運動皮層(PMC),而現實解離患者的癲癇灶則集中在右側顳葉後部。這一分析支持了PMC在身體自我意識中的重要角色,尤其在身體感知和自我認同的多感官整合上,PMC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我們推測PMC的異常活動可能會導致患者自我認同感下降。
人格解離患者通常描述自身身體感受的異常,如半身或全身麻木感、自我身份感喪失等。他們也經常反映出對自身行為的控制感下降。PMC和鄰近的運動輔助區域在控制行為和運動意識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當這些區域的癲癇活動傳播至額葉前中區時,可能導致行為控制感減弱,進一步加劇人格解離症狀。
本研究揭示了癲癇患者中人格解離現象的神經病理機制,並首次將其與中背運動皮層的異常活動聯繫起來。未來研究可深入探討此區域的病變如何影響患者的自我意識和控制感。